走廊左侧矗立着“阿特拉斯奴隶”雕像。这尊男性裸体雕像仿佛正顶着一个巨大的重物,其造型灵感源自古代泰坦神话中的阿特拉斯,这位神话中的巨人曾肩负苍穹。他头部的石制陷阱迫使这位奴隶承受并对抗来自巨大石块的压力,这些石块的重量之大,仿佛要将他压垮,形成一种向前冲刺的动态张力。在此情境下,我们感受不到平衡,而是两种对立力量永无止境的搏斗,试图打破平衡;更确切地说,这是一场关于爆发与抑制的无尽斗争,力量在两个方向上相互抗衡。这种压力产生了一种力量,或许比其他奴隶雕像更强烈地传达出试图从大理石中挣脱的能量。
这四座囚徒雕像,通常被称为“奴隶”,创作于1519年至1534年,原本是为德拉罗韦拉家族的教皇朱利叶斯二世的宏伟陵墓而作。当这一宏伟设计未完成时,这些雕像留在米开朗基罗的工坊中;在他去世后,它们被赠予科西莫一世·德·美第奇公爵。
大公将它们安置在波波利花园的布昂塔伦蒂洞穴中,直至1909年;后被移至乌菲齐美术馆,陈列于通往 tribune 的主走廊中。被称为“阿特拉斯”的雕像因其姿势而得名,与古希腊神话中被宙斯判处肩扛天穹的泰坦神阿特拉斯的形象相似。
这些未完成的雕塑残件保留了米开朗基罗的工具痕迹,包括多种凿子、锉刀,最引人注目的是沿背部上缘明显可见的弓钻。这尊肌肉发达的雕像尚未完成,看起来仍被困在大理石块中,棱角分明。只有在上部角落处可见一张简略刻画的面孔,这是目前可见的头部部分。
巴黎卢浮宫展出的两件惊世雕塑《叛逆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创作于1510-13年)令人叹为观止。瓦萨里在其《艺术家传记》中记载了这些作品被送往法国的经过:“他在罗马亲手创作了两尊俘虏雕像,完美无瑕、美不胜收,此外还创作了许多其他雕像,但从未有一件能与之匹敌。然而,这些雕像从未被竖立起来。当布昂罗托病重卧床时,他将这两尊俘虏雕像赠送给鲁贝托·斯特罗齐。后来,这些雕像作为礼物送给了弗朗索瓦国王,如今它们安息在法国的埃库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