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

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中的米开朗基罗原作《大卫》

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中的米开朗基罗原作《大卫》

乔尔乔·瓦萨里最重要的是简洁地表达了人类创造的最伟大作品之一所带来的惊叹。

在佛罗伦萨的学院美术馆,游客可以近距离感受这座佛罗伦萨最著名雕塑——或许也是全世界最著名的雕塑——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的完美之美。这座雕塑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创作于1501年至1504年之间。
这是一座高14英尺的大理石雕像,描绘了《圣经》中的大卫形象,以男性裸体姿态直立而立。该雕像最初由佛罗伦萨大教堂的“杜奥莫工程委员会”委托创作,计划作为多座大型雕像之一,填充大教堂看台上的壁龛,这些壁龛位于地面以上约80米处。

市政委员会委托米开朗基罗完成这项工作,该工程最初由阿戈斯蒂诺·迪·杜奇奥于1464年启动,后于1475年转交安东尼奥·罗塞利诺继续。

最终,两位雕塑家均放弃了这块巨型大理石,认为其存在大量“taroli”(缺陷),可能危及如此大型雕像的稳定性。因此,这块异常庞大的大理石在佛罗伦萨大教堂管理委员会(Vestry Board)的庭院中被闲置了二十五年。雕像所用的大理石采自卡拉拉石矿,尽管多位佛罗伦萨雕塑家曾跟随米开朗基罗前往卡拉拉,并受雇协助将石块从卡拉拉运回佛罗伦萨。

当他们抵达目的地后,当地的工人毫无头绪地开始工作,直到雕像的轮廓逐渐显现,仿佛魔法般神奇。1501年8月16日,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建筑委员会正式委托米开朗基罗创作大卫雕像,并支付了400杜卡特金币的酬金。当时多位著名艺术家,包括莱昂纳多·达·芬奇、桑德罗·波提切利、菲利皮诺·利皮以及佩鲁吉诺,于1504年1月25日决定将这座雕像安置在老宫(Palazzo Vecchio)入口处,象征佛罗伦萨人民的权力与自由。

1504年9月8日,这件作品在市民的热烈掌声中首次亮相。最初,大卫雕像的某些部分被镀金,包括头顶的花环(为保持原貌)和右腿后方的青铜饰件(或称“青铜小雕像”),该饰件因锈蚀或虫蛀被铸造成青铜;此外,投石索也曾被镀金。这座雕塑高517厘米,重约5560公斤,矗立在精雕细刻的基座上。2003年至2004年间,为科学研究和长期保存需要,雕像定期进行除尘和清洁处理。

到1501年,米开朗基罗年仅26岁,已成为意大利最著名且收入最高的艺术家。热情接受了创作巨型大卫雕像的任务,历时两年多不懈努力,最终创作出了他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一尊璀璨白色的大理石雕像。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佛罗伦萨
大卫与歌利亚的传说

大卫与歌利亚的传说

教堂管理委员会为雕像设定了一个宗教主题,但没有人料到会出现这样一个对圣经人物的激进诠释。

大卫与歌利亚的故事记载于《撒母耳记上》。非利士人与以色列人发生冲突,双方在以拉谷附近交战,以色列人由扫罗率领。

非利士人的勇士歌利亚从阵中走出,连续40天每天两次向以色列人挑战,要求他们派出自己的勇士与他单挑决斗。这时,一个名叫大卫的年轻牧羊人站了出来。尽管扫罗犹豫不决,但最终同意了,并试图让大卫穿上他的盔甲,但盔甲并不合身;于是大卫拿起他的牧羊杖,从溪谷中挑选了五块光滑的石头,放入他的牧羊袋中,他的投石带在手中,然后朝非利士人走去。歌利亚与大卫面对面,歌利亚身披铠甲,手持盾牌,而大卫仅被描述为手持石头、弹弓,怀着勇气和对上帝的信心。他朝巨人跑去,将自制的弹弓高高举过头顶,来回旋转以积聚力量,随后从袋中抽出其中一颗石头,以极快的速度射出,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正中歌利亚的额头。

歌利亚先是向后踉跄,随后双膝跪地,最终面朝下倒地,大卫趁机砍下巨人的头颅。历史上,大卫通常被描绘成站在倒下的歌利亚身上,以胜利的姿态。佛罗伦萨的艺术家如韦罗基奥、吉贝尔蒂和多纳泰罗都创作了自己版本的大卫,他的脚踩在歌利亚被砍下的头上。米开朗基罗惊人地选择首次展现大卫在战斗前的样子。他被捕捉在与歌利亚首次对峙的瞬间,处于高度专注的状态——紧张却优雅地静止不动。这种“对立姿势”(contrapposto)是古典艺术中成熟的构图手法,意为“与之相对的位置”,一腿支撑身体重量,另一腿向前伸展,臀部与肩膀呈对角线分布,通过躯干形成微妙的S形曲线。

他背上几乎看不见的弹弓告诉我们,大卫的胜利并非源于纯粹的力量,而是智慧的体现。他展现出非凡的自信与专注,这些都是“思考者”的品质,在文艺复兴时期备受推崇。

参加真正的导览游

亲眼目睹米开朗基罗的原作《大卫》

大卫在佛罗伦萨学院美术馆

档案文件显示,米开朗基罗在创作这座雕像时始终保持沉默,直到1504年1月才揭开这件杰作的面纱。他曾在一个开放的庭院中工作,每逢下雨天都会被淋湿。

这或许正是他那独特工作方式的灵感来源:据说他会先制作一个蜡质模型,然后将模型浸入水中。

在雕刻过程中,他会让水面逐渐下降,然后在不同类型的凿子下,雕刻出逐渐显现的部分。

他的睡眠极不规律;当他入睡时,甚至穿着衣物——包括靴子——且几乎不进食,这一细节被他的传记作者阿斯卡尼奥·孔迪维记载下来。在开始创作两年多后,米开朗基罗决定将他的“巨人”展示给教堂管理委员会成员及当时担任共和国 gonfaloniere 的皮耶罗·索德里尼。1504年1月,他那14英尺高的《大卫》仅向他们揭幕,所有人都认为这件作品过于完美,不适合宏伟的教堂。

因此,城内其他地点被提议作为替代方案。

市政委员会成立了一个由约三十人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其中包括莱昂纳多·达·芬奇等艺术家),以决定雕像的最佳安置地点。经过激烈讨论,提出了九个不同地点,最终决定将雕像安置在佛罗伦萨的政治中心之一——西尼奥里亚广场。凭借其惊人的完美,大卫雕像成为自由与共和理想的象征,彰显了佛罗伦萨捍卫自身的决心。它矗立在老宫前直至1873年,为防止进一步腐蚀和磨损,被移至美术馆。如今,得益于19世纪埃米利奥·德·法布里斯为该雕像专门设计的穹顶天窗,游客可一睹大卫真容。

近距离观察可揭示米开朗基罗的艺术精髓:他对男性人体的深刻理解与对人体解剖学的极致热爱。注意雕像警惕的眼神与雕刻般的眼眶,以及手背因张力而凸起的静脉。观察坚实腰部的曲线与右腿紧绷的肌肉。部分细节的比例并非米开朗基罗的典型风格,例如雕像拥有非常大的头部,且右手处于指挥般的姿态。

或许这些夸张处理源于雕像原本设计为置于大教堂屋顶线高度,因此需放大关键特征以确保从下方观赏时清晰可见。另一种对整体构图的分析认为,米开朗基罗刻意放大头部以强调专注,而右手则象征着带有明确目的的动作。

对大卫的兴趣

托斯卡纳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艺术家,即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

1501年至1504年(2003年至2004年修复)——米开朗基罗在26岁时开始了这项工作。

原件陈列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学院美术馆(Accademia Gallery)。

一幅复制品(稍大一些)在佛罗伦萨市中心的西尼奥里亚广场上公开展出。

5.16米(约17英尺,略短于16英尺,实际为16英尺11.15英寸)。

来自托斯卡纳卡拉拉石灰岩矿区的一块大理石,是世界上最白的大理石之一。

5,660 公斤或 12,478.12 磅。他是由实心大理石制成的。

在原雕像中,他左肩上的投石索和右腿后方的树干都覆盖着金箔?在西尼奥里亚广场露天环境中经历了400多年的风吹日晒,金箔已被冲刷殆尽。

这就是为什么原版大卫雕像被移至学院美术馆的原因之一。

《撒母耳记上》中记载的圣经故事《大卫与歌利亚》讲述了年轻的大卫与巨人歌利亚对决的传奇。由于身材矮小,大卫无法凭借蛮力击败敌人。因此,他凭借智慧与技巧,用弹弓击败了比自己高大的歌利亚,取得了胜利。

米开朗基罗之前的许多艺术家也创作了大卫击败歌利亚后的雕像,通常会将歌利亚的头颅放在大卫的脚边。米开朗基罗打破传统,选择展现大卫在战斗前的形象。他面带深思的表情,正在思考战术,右手藏着一块石头,肩上扛着弹弓,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实际上在等待最佳时机。一个巨人只能在猝不及防时被击败——而他做到了!

一睹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真容

购买入场券,免排队